(上接1版)
“2”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两个理念;
第一个“3”是落实建设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中心区、美丽滨城核心区、国家级经开区的示范区三个定位;
第二个“3”是实施产业、创新、低碳三轮驱动;
第一个“4”是坚持实业为根、开放为先、创新为要、环境为本四个导向;
第二个“4”是开展重大项目招商引资、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、核心区产城融合、干部队伍铁军打造四项重点工程;
“5”是聚焦汽车及高端装备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化工新材料、医药健康及现代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,壮大高技术制造业规模,提升现代服务业层级,实现两业融合发展;
“N”是落实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各项具体任务。
会上,洪世聪指出,政府营造环境,企业创造财富。经开区开发建设之初,就喊出了“投资者是帝王,项目是生命线”的响亮口号。新的发展阶段,更要凝聚“人人都是营商环境”共识,为企业成长创造适宜土壤,为企业家施展才华提供更大的舞台。
强化认识 坚持企业需求导向
做到“真心”,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尽全力办。要坚持“企业所需、经开区所为”,按照企业发展逻辑精准用力,从“我要怎么办”转向“企业要我怎么办”。要经常深入企业了解诉求,真正做到企业张嘴、政府跑腿,企业点菜、政府端菜,企业强体、政府瘦身,形成“企业提问、限时解决、 及时反馈、效果评价”的服务闭环。
做到“暖心”,密切“真清敢亲”关系。要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,与企业相处,既要亲而有度不逾矩,又要清而有为不疏远,在贴心服务中体现力度和温度。
做到“诚心”,树牢“崇信重诺”意识。“签约是银、践约是金”“承诺是银、践诺是金”。要坚决摒弃“一锤子买卖”的想法,坚决杜绝引进项目时承诺得天花乱坠,引进项目后就当“甩手掌柜”;要以细水长流的心态、信守诺言的姿态,赢得企业与区域的长久合作。
提高标准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
构建公平、公正、公开、可预期的法治环境。全面推进依法治区,规范执法,落实多部门联合执法,针对企业实行“综合查一次”,杜绝多头检查、重复检查。针对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技术,不断完善包容审慎监管,为企业成长壮大提供适宜土壤。发挥泰达金融法庭、滨海—中关村科技园中心法庭等机构作用,坚决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,包括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。不分所有制、不分内外资、不分大中小,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、公平公正。
构建开放、平等、诚信、低成本的市场环境。按照“法无禁止即可进入”原则,围绕市场准入、审批许可、经营运行等方面打造公平竞争环境。打好降成本“组合拳”,降低企业土地、能源、物流等要素成本,不折不扣落实好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、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。多管齐下打造政银企“铁三角”,用好滨海基金小镇、天津OTC、产业发展基金等资源,切实拓宽融资渠道。
构建创新、集聚、活跃、国际化的产业环境。加大企业撮合对接力度,不断提高产业聚链成群、成龙配套水平,为广大企业集聚更多优质的合作伙伴,创造更多合作机遇。组织企业走出去,积极出海,开拓国际市场。持续加强主题园区建设,打造各类研发转化、检验检测、小试中试等开放载体平台,持续完善产业生态。
构建规范、高效、便捷、有温度的政务环境。深入推动政务服务“十个一”改革,在减环节、压时限、提效率、保质量上再发力。实施“泰达工改4.0”改革,推出“用地清单制”“分阶段施工图审查”“桩基先行”等12项重要举措,实现项目拿地到开工不超过100天。完善政务帮办机制,打造“专家+双管家”队伍,让企业享受到最大程度的便捷、便利。
主动善为 提供高效高质服务
完善服务体制机制。坚持“共同缔造”理念,促进政府与企业同心同向,形成决策共谋、发展共建、建设共管、效果共评、成果共享的命运共同体。按照产业为“行”、部门和人员为“列”的矩阵结构,构建前端管招商-中端管建设-后端管服务的“一条龙”机制。建立健全与外资企业、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,定期召开座谈会、主题园区理事会等。
创新服务模式举措。加大力度将企业服务“三张清单”升级为2.0版,践行“创新措施100%落实、服务承诺100%兑现、问题解决100%让企业满意”的承诺。深入推进柔性执法“三张清单”,有效协调执法尺度与执法温度。
提升改进服务作风。实施“政清风”营商作风建设行动,开展“问题大排查、作风大提升、服务大提质”专项工作,进一步激发干事担当的热情,对于门好进、脸好看,事儿不办的“躺平式”干部,对于破坏经开区营商环境的行为,坚决予以处理。
洪世聪强调,成绩属于过去,奋斗成就未来。经开区企业家要保持战略定力,增强发展信心,危中寻机,困中突破,披荆斩棘,走向辉煌。
面向市场 做有实力的企业
转型升级、提质增效。经开区生产制造企业众多,希望各企业把握契机,加大投入,借助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,在建设数字化车间、智能工厂、绿色制造上发力,优化流程、降低成本、提升效率、提高质量。
抓住机遇、布局新篇。希望区内企业将政策机遇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资源,布局更多“微笑曲线”两端业务;希望现代服务业、金融业加快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;贸易类平台型企业,将更多的业务板块落在经开区,将更多的交易结算留在经开区。
抢占市场、增资扩产。希望各企业瞄准高附加值、高利润布局新产品,利用区域人才技术、产业环境等综合优势,向总部争取附加值更高的新产线、新产品在经开区布局投产。
面向未来 做勇创新的企业
增强创新意识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企业发展的逻辑已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,企业家比拼的是创新能力,必须要从事关生存发展的高度认识和对待创新,修炼更多独门绝技,以创新赋能发展、以创新制胜未来。
提升创新能力。企业家要精准分析,明确企业和技术、产品在所属产业链条上的位置作用,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结合区域资源禀赋,主动开展技术创新、管理创新、商业模式创新,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积极性和自主研发能力,突破更多“卡脖子”技术,推出更多“杀手锏”产品、高附加值产品,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。
拓展创新布局。经开区外资企业聚集,PPG、纬湃等一批行业龙头已布局研发中心,希望更多外企积极向总部机构争取设立研发机构,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,强化新产品研发能力,实现就地研发、就地转化。大型央企、民企也要积极设立产业创新中心、工程创新中心,开展产品创新、工艺创新和生产流程再造,为企业发展插上科技的“翅膀”,积极争创“专精特新”企业。
面向社会 做能担当的企业
在安全上显担当。持续发挥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作用,不断夯实本质安全基础,为构筑区域安全的发展环境,继续贡献力量。
在绿色上显担当。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环保、节能的技术和设备,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。通过研发绿色产品、推广绿色消费等方式,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生活方式。加强与政府、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,共同推动绿色发展。
在回报社会上显担当。企业家要把促进共同富裕嵌入企业发展内在逻辑,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,为区域投下更多的资金和项目,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,同时,积极投身公益事业、社会事业,这就是爱泰达、兴泰达最直接的体现。
树高千尺,根在沃土。企业家承压负重、搏击风浪、一路打拼、非常不易。经开区将始终与企业家朋友们站在一起、想在一起、拼在一起,当好最强后盾、最佳拍档,厚植肥沃土壤,厚待发展合伙人,尊重企业家、爱护企业家、激励企业家、支持企业家,让企业家在泰达有更强的自豪感、认同感、归属感、获得感,放手打拼、放胆去闯、放情逐梦。
现代化泰达,奋斗每一天,政企携手,踔厉前行,再创泰达发展的高光时刻,为我市和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更大的泰达力量!